要蓝天还是要吃饭?治霾不是选择题
《全球通凤凰观察》20170109
北京一有霾,河北就挨批,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。两个月前社科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,河北省是京津冀污染排放的最大传输来源。“APEC蓝”、“阅兵蓝”的相继出现似乎更佐证了“只要下决心关停河北的污染企业,北京的蓝天重现就不是梦”。由此带来了“北京蓝天VS河北300万人有饭吃”的论战。
<河北也是外霾受害者>
关于“APEC蓝”的流传说法是,当时河北千家污染企业停产来保障,效果是显著的。然而事实远不是如此。环保部透露,经初步测算,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山东等6省区市在APEC会议期间实际停产企业9298家,限产企业3900家,停工工地4万余处。区域联防的大背景下,只关停河北的污染企业可能对“北京蓝”是有用的,但是效果不会像想象中那么美好。
其实,河北也是外来雾霾的受害者。社科院气候报告里提到一组数据,2012-2013年,北京市PM2.5的来源中,28%-36%是由区域(京津冀地区)污染传输进京的,河北省石家庄市PM2.5的23%-30%来自区域污染传输,PM10来源中10%-15%由区域外污染传输。
<治雾霾不是零和博弈>
治霾本就是一个长期的工作,如果眼光放长远看,治霾并不是零和博弈。2013年国家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发布后,环保部研究员王金南表示,这份计划“将净拉动我国GDP增长19422亿元,并增加非农就业岗位246万个。”曾经深受“雾霾”影响的日本北九州上世纪70年代后着手治理环境,采取调整能源结构、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,而其GDP从1970年至1990年增长了四倍以上。
国内也有兰州的例子。1月3日,新华社发文称“治雾霾不妨试试‘兰州办法’”,经过最近三五年治理,兰州稳定退出全国十大空气重污染城市,2015年底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获得今日变革进步奖;整个兰州市区被划成1482个网格,逐一落实减排责任;2015年兰州GDP比2009年翻了一番多,治污不但没有影响发展,还给城市带来转型机遇。
<减少无效政策的使用>
治霾应该减少无效政策的使用。一种以临时措施为代表,如去年11月,河北石家庄曾紧急启动了“利剑斩污”行动,旨在年底冲刺“完成全年PM2.5浓度下降10%的考核任务”、“确保到年底前不出现AQI(空气质量指数)日均数值500以上的‘爆表’天气。”从11月17日至12月31日,石家庄关停上千家燃煤企业、每天限制一半汽车上路。然而,行动遭遇尴尬,石家庄空气污染指数几度爆表。
一种以执行不畅通的政策为代表,比如河北省为了治理“散煤”污染,自2013年开始推广清洁煤,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。2014年和2015年,河北省搭配节能环保型炉具使用的清洁型煤推广计划只完成了25.8%和29.5%。原因一是资金补贴少,型煤价格高,民众难以接受;二是散煤入境渠道多,消费网点多,治理难度大,市场难以管控。
(综合新华网、东方网等)